文化
彩灯文化
轻罗万眼竞光辉的海宁硖石灯彩早在宋代就被列为贡品,始于唐而盛于宋,至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。它融工艺、书画为一体,以精湛的针刺工艺而独树一帜。其采用竹篦为骨架造型,糊纸绘图,完全手工针刺花纹,精心制作,巧夺天工。
一座灯彩少则刺一万多孔,多则刺二十至三十多万孔,可谓“万窗花眼密”,再配以现代照明技术,集传统“针、拗、结、扎、刻、画、糊、裱”技法与现代高科技于一体,光线透过针眼,构划出一幅幅形象逼真、惟妙惟肖的图画。
它的尤美尤奇之处,在于其独特的针刺花纹,即是采用多种针法,完全用手工针刺工笔绘画,制成灯片,其灯片置于灯彩上,在灯光的透视下,给人以清雅之感。
皮革制品鉴别方法
市场上销售的皮革制品主要有五种革面。鉴别的方法是:一看毛孔,三看亮度,三凭手感。 其具体特征是:
1、牛皮:牛皮革面毛孔细小,呈圆形,分布均匀而紧密,皮面光亮平滑,质地丰满、细腻,外观平坦柔润,用手触摸质地坚实而富有弹性。挑选时,如用力挤压皮面,有细小褶皱出现。用牛皮加工制作的皮制品,如不仔细看,几乎看不到鬃眼。同时,因牛皮较厚穿起来非常挺括。
2、羊皮:羊皮革面毛孔扁圆,毛孔清楚,几根组成一组,排列成鱼鳞状。用羊皮加工制作的皮制品,皮质细腻、柔软,表面虽有光泽,但不象牛制品那样明亮,用力挤压皮面,有明显的折皱产生。羊皮制品穿着舒适。
3、猪皮:猪皮革面毛孔圆而粗大,三个并列成一组,呈三角形排列,每组相隔较远,革面凹凸不平。即使经过磨光处理,也可辨认得出。革面较牛皮粗糙,手感硬实。
4、马皮:粗看马皮与牛有些相似,外观光滑细腻。但仔细观察,马皮的光亮度不如牛皮,色泽昏暗,毛孔呈椭圆形,革面松而软。与羊皮比较,马皮与羊皮比较接近。皮面粗细程度、鬃眼大小与羊皮颇为相似。区分的关键在于,马皮皮质比羊皮硬,手感不好,皮面光泽不均匀。用力挤压皮面,没有褶产生。马皮穿久易断裂。
5、人造革:又称信仿皮。由于目前使用聚氨基甲酸脂无纺布合成革制造的仿皮革制品,在外观上与真皮左制品接近,甚至可达到“乱真”的程度。这就更需认真辨认和选择。一般说,仿皮是化学原料涂抹在布料上加工而成。仿牛皮的外观、手感酷似牛皮;仿羊皮的外观、手感似羊皮,皮面光泽。但细看皮面均无毛孔,底板非动物皮。用力挤压,皮面不会褶皱。还是可以和动物皮区别的,但也有微孔贴膜人造革,遇到这种情况,视其反面底基材料仍可判别。有些用仿皮制品冒充真皮制品出售,为了不被人识破,往往在仿皮制品接口边缘附上一层杂皮,接口处皮料为夹层。选购时要注意区分,以免上当。
一潮三看
海宁潮,又称钱江潮,是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、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和杭州湾特殊地形等因素形成的世界第一涌潮,以其潮高、多变、凶猛、惊险而堪称一绝,自古以来名扬海内外,被誉为“天下奇观”。
海宁观潮始于汉盛于唐宋,发展至今已形成了“一朝三看”的追潮旅游,在海宁一潮三看赏四景,可谓令人荡气回肠,一直是海宁旅游最大看点。
主要表现为大缺口“碰头潮”双龙相扑,天崩地裂;盐官镇“一线潮”白练横江,涛山喷雪;老盐仓“回头潮”蛟龙脱锁,怒吼回首。而观赏半夜潮更是月影银涛,十万奇军。观潮具体详情见景点-海宁潮。
皮衣之都
海宁作为“中国皮革皮件之乡”,制革业已有70多年历史。进入本世纪80年代以后,星罗棋布的皮革厂迅速崛起。发展到1997年末,全市有皮革皮件厂3200余家。其中,“中国十大真皮衣王”就占2家,中年产鞣制皮革(折牛皮)数不甚数,还有箱包、皮鞋、手套、皮带、票夹等皮革制品,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皮革已成为海宁的一大支柱产业。
如今,星罗棋布的皮革服装厂更是数不甚数,海宁被誉为“皮衣之都”。位于海宁市区辽宁路19号的中国皮革城,早在1996年就被国家国内贸易部命名为国家级中心批发市场。
名人故里
海宁地灵人杰,名人辈出。自唐至清末,海宁共有进士366人。清代海宁陈家,“一门三宰相,六部五尚书”,簪缨科第之盛,千百年来海内数第一。
在海宁这块土地上孕育了东晋学者干宝,唐代诗人顾况,宋代女词人朱淑真,明代戏曲家陈与郊、清代诗人查慎行,棋圣范西屏、施定庵,书法家陈亦禧、查升,藏书家吴骞、蒋光煦,“大学士”陈元龙(阁老)。
近代有国学大师王国维,诗人徐志摩、穆旦、中国电影事业的奠基人之一、电影艺术家史东山及众多数学家、军事理论家、训诂学家、戏剧家沙可夫、植物学家、漫画家等。
当代有被誉为中国爱迪生的科学家沈鸿,香港实业家查济民,作家金庸,文物鉴定家徐邦达,书画家钱君匋等。
众多的名人故里,给海宁营造了一股清正高雅的文化氛围,近年来,海宁成立了名人研究会,先后召开了海峡两岸王国维学术研讨会、史东山电影艺术研讨会、徐志摩学术研讨会、金庸学术研讨会、吴世昌学术思想研讨会、郑晓沧逝世20周年纪念会等。
推荐景点: 陈阁老宅、王国维故居、徐志摩故居、金庸旧居、张宗祥故居。